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总览>>历代名家>>正文
历代名家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4日 15:49 浏览次数: 30

部分优秀校友简介  

陈蒂侨,女,清华大学教授,中共党员。1955年重庆一师二班五组毕业后考入成都体育学院,体院毕业后分配到清华大学体育部工作。担任教学、校体操 、艺术体操代表队教练,多次获得北京市比赛冠军。1979年批准为国家级体操裁判,1985年被批准为国际体操裁判,1989年晋升教授,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曾任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校工会体育部部长、清华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第三、四、五届委员。曾经发表有关体育教学、群众体育、体质研究等多篇论文。1995年合作开发《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管理系统软件(BTTS),获国家科技成果奖。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积极分子”。曾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幼儿基本体操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市体操协会竞赛委员会副主席。1999年退休,在全国开展老年健身球操活动,被老体协授予“国家级健身球操裁判”和“国家级荣誉教练员”称号。曾为全国老年人创编多套健身球操,主编出版“健身球操”一书。2009年率领中国幼儿体操代表团赴奥地利,参加首届世界大众体操比赛,荣获银奖。2002年参与国家重点课题—《我国3—6岁儿童身体状况及健身方法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合著“中国《3—6岁儿童健身方法》100例”丛书、“中国幼儿基本体操”、“幼儿基本体操教材教法”和“幼儿基本体操教师指导用书”等。2013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幼儿基本体操促进会授予“特殊贡献奖”。2016科研课题获体育部颁发的“科研特别奖 ”。

成善谋,男,四川省合江县人,1917年9月30日生,1936年考入川东师范。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被派往贵州航空学校学习飞机制造,毕业后分配到白市驿美军机场任机械工程师。不久根据党的指示,离开机场开办雷电华公司,以经营无线电修理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46年担任《新华日报》领导的《科学与生活》杂志编委,翻译《电前的神秘》《电相传真》等科技书籍,普及科学知识。1947年担任重庆地下党电台特支宣传委员,负责秘密电台的收发工作,及时把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消息提供给《挺进报》。1949年10月28日为保全革命同志于重庆大坪英勇就义。

古承铄,男,重庆南川人,19201017日生,1942年夏他考入重庆师范音乐科。19491127日就义于重庆中美合作所。革命者、诗人、音乐家,曾谱写了《薪水是个大活宝》《綦江河》等许多革命歌曲,用文艺的武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腐朽的统治,唤起人民的觉醒。解放后遗作选入《革命烈士诗抄》和《囚歌》两个集子。

李伯钊1911-1985),女,原名李承萱,重庆渝中人。著名革命戏剧家。

1924年,李伯钊考入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师6班学习。在肖楚女影响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夏被学校开除。不久,组织派她到上海做团的工作,并从事工人运动。1926年她因组织和动员青年工人,准备参加上海武装起义,被反动当局逮捕,经组织营救出狱。

1926年冬,党组织派李伯钊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在苏联与杨尚昆结婚。1930年底,回到上海做工运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1年春,党中央派李伯钊经香港进入江西革命根据地,同年秋到达端金。在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央红军学校政治教员、《红色中华》编辑、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中央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

1934年,李伯钊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三过草地,随军进行政治宣传工作。这一时期创作了歌剧《农村曲》和长篇小说《桦树沟》等文艺作品。

抗日战争胜利时期,李伯钊先后担任八路军学兵队女生队队长,中共中央北方局文委委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党组成员兼编审委员会主任,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央宣传部文委地方工作科科长。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作“敌后文艺工作”的发言。1947年参加晋西北的土地改革,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委委员、华北文联副主任。

建国后,李伯钊任北京市委文委书记。参与创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首任院长。1951年,创作著名歌剧《长征》并公演,大获成功。1952年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开启中央戏剧学院正规化办学的新时代。1979年至1984年,八易其稿,写出了反映红军长征的大型话剧《北上》。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妇联第一至第三届常委,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第一至第三届人大代表。

李新(1918年--2004年),男,原名李忠慎,重庆荣昌人,历史学家。1934年考入重庆川东师范学校。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科科长、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青委书记、杞县工委书记、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整军小组秘书、中共中央华北局青委负责人。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主编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中华民国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等。

廖苏华1904—1984),女,原名廖竹君,四川内江人。重庆市原副市长、重庆市原政协副主席。

廖苏华1922年在省二女师参加革命,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任苏联海参崴手工业劳动组合指导员,1932年任海参崴中国党校教员、班主任,1937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1938回到延安,长期从事党的教育工作和机要工作。1938年1月任延安中共中央党校教员、班主任,1939年1月任张闻天同志秘书,1939年5月任延安女子大学教务处、干部处副处长,1941年7月任中共中央妇委秘书,1942年2月任中共中央交通局二处党支部书记,1945年9月在中共中央冀热辽分局组织部从事干部工作,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机要处办公室主任、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妇女工作和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妇委书记、西南民主妇联主任、西南民主妇工委书记、中共中央妇委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执委会委员,中共四川省委监察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监察厅厅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中共西南局监察组副组长、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兼监察和委员会书记、重庆市副市长、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牟利佳,副教授,合唱指挥家。1978年毕业于重庆第一师范学校语文专业班,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1978——1988年在重庆第一师范学校任音乐教师。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会员,四川省合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家名录》。

担任四川星海合唱团指挥十余年,率团获2005年全国合唱展演(厦门)银奖;2006年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厦门)银牌;2008年第五届世界合唱比赛(奥地利·格拉茨)金牌;2010年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绍兴)银牌;2012年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星海杯大奖赛”大奖等多个荣誉。2013年,该团荣获中国合唱协会“全国优秀合唱团”称号。2016年9月,该团获中国合唱协会、北京夕阳秀中老年文化发展基金会“走进国家大剧院”合唱展演金奖第一名,牟利佳获最佳指挥奖。

担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原创音乐会歌剧《娥加美》合唱指导及指挥。担任凉山歌舞团大型民族歌剧《彝红》合唱指导。编辑出版合唱集《中国合唱短歌100首》。

裴娣娜,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59年7月毕业于重庆第一师范学校六班二组,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全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已完成“八五”以来主要的科研课“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等18项;主要著作有《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等15部;主要学术论文有“关于课堂教学科学化的几个问题”《教育学问题集》北师大出版社1982年、“皮亚杰理论对教学认识论研究的启示”《教育研究》1986年第5期、“谈谈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3期、“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等37篇。

谭家玲,女,重庆九龙坡区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重庆第一师范学校81级2班,现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兼重庆市青年联合会主席,重庆市渝中区委副书记,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区长,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重庆市三次、四次党代会代表,三届、四届市委委员,市三届、四届人大代表,市二届政协委员,市二届政协常委。

谭小兵男,研究馆员民进会员重庆市政协委员19877月毕业于重庆第一师范学校重庆市第二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任重庆市渝中区政协副主席(现北京市文物局挂职副局长)、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兼任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及秘书长、重庆市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副站长、重庆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副主任。

该同志从课堂走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出版了300余万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的研究成果,完成了被列入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和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的《川江号子》专著、《川剧传统剧目选集(714集)》、《梁平木版年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卷》、《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戏剧的力量》、《中国谚语集成·重庆卷》、《中国歌谣集成·重庆卷》、《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重庆人文精神》等书、论文的编撰工作。编、著出版了《母城渝中》、《商贸渝中》、《街巷渝中》、《斯土斯民(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卷)》等书籍。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重庆软实力研究项目主持人。参与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

个人曾获北京奥组委、国家文化部共同表彰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先进个人;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卷》获重庆市第五届文学艺术奖;《川江号子》获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王方名,男,四川省渠县人,川东师范第21 班毕业,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35年川东师范就读期间参加了受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的学生运动,参与组织读书会性质的团体“众志学会”、“众志合唱团”、“众志球队”,成为中共领导下的重庆学联骨干,负责学联的宣传工作。1938年入陕北公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在陕北公学旬邑分校任学员队指导员。1939年春调入抗大参军,随抗大一分校从陕北挺进敌后,先在晋东南抗大一分校任指导员,又到鲁南,最后到胶东抗大三分校任政教组长,以后又曾任胶东公学副校长等职。建国后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察。中央教育部政治教育专员。1953年调任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学教研室任教,在逻辑学领域卓有著述、另树一帜,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王利器(1912年~1998年),男,重庆江津人,著名国学大师1933年江津中学毕业后,相继入重庆大学高中部、川东师范学校第19班学习。1940年在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次年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1944年毕业后,历任四川大学成华大学、北京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他早年读书,即对文化遗产进行锲而不舍的研究。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讲授《史记》、《庄子》、《文心雕龙》等史籍,逐渐成为有名的国学专家。北平解放后,参加《杜甫集》和《水浒全传》的整理工作。1954年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古籍刊行社后,着力于文学遗产的整理工作。王利器著作众多,另有单篇论文约百万余字发表。1979年离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著述宏富,逾两千万言,号称两千万富翁。

游曦1908-1927),女,原名游传玉,重庆渝中人。广州起义烈士。

1923年夏,游曦考入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八班学习,接受了在校任教的肖楚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外围组织“平民学社”,把原来的名字游传玉改为游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组织把她送入党在重庆创办的一所革命学校中法大学四川分校高二班学习。1925年五卅惨案后,重庆掀起空前的反帝政治运动高潮,游曦担任了“英日惨杀华人案重庆国民外交后援会”审判奸商的评议委员,担负了学校团支部、学生会和重庆市学联的工作。

1926年初,游曦筹建各界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当选为该会宣传部主任。组织进步女学生深入工厂开展女工运动,创办女子夜校和女工工会。同年底,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在军校她任指导员,曾戒装照相回家,上书“女儿男儿汉”。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游曦入武汉政府中央独立师。参加讨伐夏斗寅和杨森的战役,屡立战功。7月,汪精卫叛变后,她参加叶剑英率领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担任该团女兵班班长,经南昌到达广州。12月11日,积极参加广州起义,奉命在珠江北岸长堤阻击敌人,被大股敌人包围,在弹尽粮绝的危急关头,誓与阵地共存亡。13日,率领女兵班战士,同冲上来的敌人展开肉搏,壮烈牺牲,年仅19岁。

余跃泽,男,重庆巴县人,川东师范学校中五班毕业;1965年12月,重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选举余跃泽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革命战争年代任延安抗大校务部、陕甘宁边区银行、永德冀察热辽银行、哈尔滨东北银行总行、哈尔滨东北统计局股长、科长、主任、处长,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金融组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副行长、行长,重庆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市政协常委,市统计局、财政局局长、市体委党组书记,市人民政府财委、计委副主任,市委财贸部副部长、部长,市人委财办主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革委常委、副主任,四川省革委财贸组副主任、省商业局党委书记等职务。1983年9月离职休养。

钟复光1903-1992.02),女,重庆江津人,中共党员,“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母亲。1919年考入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后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经向警予和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党组织妇女部长向警予领导下具体从事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各项工作。随后,在组织的安排下再次北上北京参加全国“国民会议”和孙中山先生的治丧活动并参与组织成立了中国妇女联合会。后回到上海又参与组建了上海妇女界联合会。“五卅惨案”后,接全国学联总会的任务,带着传单,沿长江上溯,到各城市组织群众集会,宣传革命,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向商界募捐接济上海罢工的工人。之后调到武汉中央军校工作,任第六期女生大队政治指导员。解放后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北京经济学院图书馆主任。

郑联春,男,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重庆江津人,川东师范第46班毕业。1949年12月参军,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师政治队学员、师参谋队学员、副班长、团测绘员、参谋、作训股股长,师作训科科长、副团长、军教导大队大队长,师副参谋长、参谋长,军副参谋长、副军长,西安陆军学院副院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周光地,男,四川成都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6年毕业于川东师范附属初中第四班,后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高中部,1939年升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3年毕业后回成都,在抗战迁川的金陵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45年底赴英国伦敦,在菲利浦电器公司的材料研究室研究新发现铁电体和萤光体;1948年在伦敦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光学博士学位;后转入英国汤姆生电器公司研究即将应用的铁氧体及半导体。1953年回国参加创建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电工合金,先后在磁性材料研究所及电工合金厂工作。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进行激光研究,1974年回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激光室,任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著作文章约40件。